1949年,新中国刚刚成立。那时,王尚荣作为青海军区的副司令员,正与马步芳的部队进行最后的战斗。在这紧张的时刻,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。信上的“九斤”这个名字,让他瞬间感到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情感,那是父母对他的昵称。看着信纸,王尚荣才意识到,自己已经18年没有见过父母了。心中涌上一股愧疚炒股配资指数平台,他将信小心翼翼地对折起来,放进了军装口袋。
在遥远的石首,一位年迈的父亲,正盼望着从儿子那里传来一封回信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。那么,为什么王尚荣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回家?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“首长,有一封来自石首的信。” 1949年11月,刚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王尚荣,还未稍作休息,便听到了下属的汇报。当听到“石首”这个地方,他的眼睛瞬间湿润,疲惫也瞬间消失。那是他的家乡,他的出生地。他激动地接过信封,看着上面写的地址,眼眶不禁红了。
展开剩余83%“石首调关镇父子岗”,这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。王尚荣的家境并不好,父亲靠着做小生意维持家计。虽然贫困,家里依然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和温暖。1921年,年仅6岁的王尚荣进入了私塾,虽然不富裕,但他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。几年后,他去了当地的国民小学。然而,随着国民党军进入石首,百姓的生活再次遭到重创,税收增加、物价上涨,家中的生意也变得愈加艰难。
家里的困境让年幼的王尚荣深感责任,于是在1928年,他选择辍学,去县里的锅瓷店做学徒。虽然学徒生活艰辛,但他依然在内心里激烈地渴望改变这不公平的现状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王尚荣接触到了革命的火种,了解到一些不同于国民党军的“大兵”队伍。那些人没有压榨百姓,而是在危难时购买粮食,帮助穷人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王尚荣得知这些“大兵”是红三军,他们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。
1931年,16岁的王尚荣告别了家乡,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,从此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程。“爹娘,我要去参加红军了,等我打了胜仗,一定回来看你们。”临别时,母亲眼含泪水,舍不得放手,最后还是在父亲的劝说下松开了手。母亲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塞给了王尚荣,没想到这两块银元,竟然在后来的战斗中救了他的命。
1935年,王尚荣在长征途中与国民党陶广纵队发生激战,在瓦屋塘一战中,他的腹部被子弹击中。幸运的是,那两块银元正好挡住了部分子弹的冲击力。尽管如此,王尚荣还是受伤了,但他依然忍着剧痛,拔出了子弹头,包扎简单伤口后继续参与战斗。
加入红军后,王尚荣再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信。多年的战斗,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,与日寇作战、与土匪作战、与国民党作战。几十场战役下来,身上伤痕累累,很多伤口早已模糊不清。直到多年后,他收到了家乡的来信,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与家人失去联系如此之久。
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,看到那张满是涂改的信纸,父亲的担忧与思念溢于言表。特别是当他看到父亲在信中写下“王尚寅”与“九斤”这两个名字时,他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。王尚荣本名王尚寅,而“九斤”是他小时候的昵称。当父亲听说王尚荣成为了青海军区的副司令员时,他不敢相信那个名字会是自己的儿子。为了确认,他写了一封信询问。18年没有音讯的父亲,怎么会知道王尚荣的真实身份呢?
王尚荣收到信后,他正在准备奔赴新的战场。由于忙于革命,他没有时间立即回信。最终,父亲在一个多月后收到答复,才确认王尚荣就是那个失联多年的儿子。即使心中无比渴望回家,王尚荣依然因责任未能实现归家的愿望。
几个月后,王光尧终于来到了青海,带着家乡的土特产来到军区探望儿子。父子二人在会客室重逢。虽然经过了18年,两人几乎认不出彼此,但那一声“爹”,却凝结了太多的情感与无奈。短短的团聚后,王尚荣继续回到工作岗位,父亲心中虽有不舍,但也为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。
1950年,王尚荣第一次回到了家乡。村里的乡亲们热烈欢迎他,他站在自家祖屋的院子里,看到年迈的母亲,听到她熟悉的呼唤,终于忍不住泪水。“娘,是九斤不孝。”他跪在母亲面前,母亲紧紧抱住了他,满是爱与温暖。此时,站在旁边的乡亲们也不禁红了眼眶。
王尚荣在家乡停留了6天,与乡亲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时光。临走时,他留下了100块钱和几件羊皮大衣,叮嘱父母和亲戚在寒冷的冬天保暖。告别时,王父王母依依不舍地送别他,但他们并不知道,这一别竟是永别。
1958年,王光尧因病去世。当时,王尚荣正在西藏指挥战斗。尽管内心痛苦,他依然选择将家里的事托付给弟弟,继续坚持革命事业。直到次年,战斗平息,王尚荣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,来到父亲的坟前,痛哭流涕,“爹,儿来迟了啊!”
王尚荣的一生,几乎奉献给了祖国,奉献给了革命事业。即使身居高位,他依然保持着一颗朴实无华、坚定不移的心。在那个时代,像王尚荣这样的英雄,抛家舍业,为国家奉献一生,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凤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